文.李宜蓁
康健雜誌第024期     

無汞電池、可快速分解塑膠袋、米製碗、再生紙、可回收碳粉匣…,市面上出現目不暇給的綠色概念產品,標榜著對環境友善的口號,但是綠色消費真的更環保嗎?

過去,環保問題乏人問津,只有學院派專家學者關心;如今,環保的理念付諸行動,期使在每個人的生活中一一實踐。

綠色消費(green consumerism),顧名思義就是消費者選擇對環境衝擊較少的產品,宣稱具有「可回收、低污染、省資源」等特性,可以減輕資源不足和垃圾處理的環境問題。

過去企業界總認為環保人士是搗蛋份子,現在突然有一群消費者願意花比較高的價錢購買無害於環境的產品。在經濟成長與環境保護的零和戰爭中,綠色消費給了彼此一點合作空間。

綠色迷思

綠色行銷因而成為企業建立形象、推銷產品的新手法。各種口號包括可回收、可生物分解、省資源、不含傷害臭氧層化學物質、對環境無害……,琅琅上口。

但這些綠色產品真的對環境友善嗎?綠色消費真的是解救環保問題的仙丹妙藥嗎?

就「回收」這個概念來講,一般人認為,只要使用回收製品,就是對環境無害的產品,卻沒有考慮到回收再生過程中,所耗費的運輸成本、能源和材料。

環保人士認為,回收其實並非解決問題的萬靈丹。回收再製造的過程中,也會造成材料和能源的耗損,而且回收有好幾個層次,並不是每一種都能達到節省資源、減少垃圾的效果。比如說,利用碎玻璃做一個新的牛奶瓶,就比填充一個完好無缺的玻璃牛奶瓶更浪費能源。

許多人天真的以為環保就是做資源回收,其實對回收的概念並不了解。比方說,「再生紙對環境最好」究竟對不對?其實認真思索,再生紙不見得完全代表環保。

首先,地球上的樹林仍難逃被砍伐的命運,因為從廢紙變成再生紙,必須加入固定比例的原生紙漿,由於台灣已經禁止砍伐原始林,因此造紙用的紙漿都是從東南亞進口,「保護了自己的森林,卻還是必須砍伐別人的森林」,花蓮林區萬榮工作站技術士莊明儀說。

況且廢紙的來源複雜,如果未經漂白手續處理,再生紙賣相不佳銷路會很差,因此而加入的化學漂白物質,也引發了污染河川的疑慮。

只不過當人類一定需要用紙張時,再生紙再次利用,少砍一些樹,「比起砍伐更多的原始森林,仍是一個為難的選擇,」環保署管考課科長曾正茂指出,很多環保產品都是採用兩害相權取其輕的做法。

最根本的方法是源頭減量──消費者儘量減少紙張使用,如果非用不可,也要確定已經使用到最後的極限才丟棄。


一年節省一個明德水庫的水

不只是紙張,其他的物品也一樣。環保署從民國82年起推廣「環保標章」產品原則──「可回收、低污染、省資源」,從生產鏈的頂端開始,為地球環境把關。目前環保署已經開發63項規格標準,共有897件產品獲得環保標章認可。

如果消費者在市面上看到一片綠色葉子包裹地球的環保標章,就是經過環保署認可的環保產品。環保署統計,如果全台灣都使用環保標章二段式省水馬桶的話,「一年可以省下一個明德水庫的水量,成果驚人,」曾正茂說。

除了政府機關認可的標誌外,市面上還有許多產品標榜自己是綠色產品,許多利用直銷手法銷售所謂綠色產品的廠商,正以環保、健康的訴求進攻市場。

星期六午後,松山車站附近的大樓下,聚集了一群手提綠色塑膠袋的人們,剛從直銷公司的賣場走出來的陳小姐,透過朋友介紹加入了這家直銷公司成為會員,就因為產品標示寫著「環保」兩個關鍵字。

賣場的坪數不大,卻擠滿了一、兩百個會員搶購商品,現場恍如百貨公司大特賣,鬧熱滾滾。

民間團體也引進在日本風行二十餘年的共同購買熱潮。主婦聯盟在民國81年成立了「共同購買中心」,由會員選擇健康環保的生活必需品,直接與生產者交涉,經過檢驗後與農友簽約合作,簡化了複雜的農產品產銷程序,由「消費品質管理委員會」做品質控管,讓會員安全無虞享受方便的宅配和安心的選購環境。同時希望藉著選擇健康培養的蔬果農產品和適度包裝的生活必需品,減輕對環境的負擔,讓消費者的力量展現出來。

「共同購買」購買健康


共同購買中心組織部經理呂美鑾表示,共同購買中心目前有五千多名會員,三百多樣的推薦產品,市面上是買不到的。由於要達成「吃得健康、用得健康」的目標,所以會嚴格管制品質和數量,價錢因此而偏高,「但為了環境和健康,大家都願意這麼做,」她說。

對於市面上令人眼花撩亂的綠色產品,呂美鑾表示,他們只能保證共同購買所簽約的產品具有一定的品質保證。

不過,環保署曾正茂說,環保標章是「綠的註冊商標」,對於其他的自我宣告,未經環保標章認定的,環保署不便片面評斷。

在這樣的情況下,消費者只能「以身試物」,萬一吃虧只能消極地用消保會和消基會討回公道。

如此一來,民間環保團體可以扛下為消費者把關的責任嗎?像英國的環保團體地球之友會固定頒發「年度綠色騙子」獎,懲罰以綠色訴求欺騙消費者的廠商的例子,會在台灣獲得社會認可嗎?。

曾正茂表示,未來台灣的環保標章驗證工作會朝民營化方式邁進,就像加拿大一樣交給民間團體去做,政府只扮演監督的角色。加拿大的綠色產品驗證腳步快、眼光遠,甚至已經出現「環保旅館」的驗證標準,消費者只要看看旅館外有幾片楓葉標誌,就可以判斷這家旅館是不是用心在做環保的經營管理。

中秋節剛過,家裡是不是多了幾個月餅空盒,精緻的包裝丟了可惜,放著也不知道做什麼;有的則是包了好幾層,增加了不必要的垃圾。

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在9月2日召開記者會,評鑑市面上平價的中秋月餅包裝禮盒,發現大多數禮盒有過度包裝的嫌疑。

環品會秘書長劉銘龍表示,一直以來,環品會都有提供民眾環保新車的油耗資料做為購車參考,這次的月餅包裝檢驗則是接受環保署委託。民間團體願意擔任為消費者保關的角色,「但一個環品會沒有能力做全部,我們需要更多積極的環保團體,」劉銘龍說。

歸結到最後,責任還是回到消費者身上,減量、回收、再利用是幾個最重要的關卡。

消費者只要在打開錢包的那一刻停下來,問問自己,的確需要這個產品或只是一時的衝動;在多種同類型產品中,選擇最簡單、包裝最少的,在丟棄垃圾的同時,想想是否做了充分利用。

高生活品質,不一定要以高物質為基礎,生活可以簡單而且自然。不浪費手中的任何一份資源,就能為地球省下幾年壽命,也能讓自己在有生之年,活得更健康。

舉手做環保

把這些小秘方剪下來,貼在家裡的冰箱上、辦公室飲水間和影印間牆壁上,隨時提醒自己,從小地方做起。如果需要環保標章產品手冊,可直接向環保署索取《綠色消費指南》小冊。

【在辦公室】

■ 依不同種類做紙類回收。報紙放一起,雜誌、傳真紙、其他含蠟紙放在一起,垃圾郵件放一起,背面可用紙放一起。
■ 減低照明亮度,對身體更健康。(延伸閱讀:23期《康健》「上班不再昏昏欲睡」)。
■ 用迴紋針、大頭針代替膠水。
■ 儘量用鉛筆,減少使用修正液。
■ 自己帶馬克杯或玻璃杯上班,不用紙杯或塑膠杯。
■ 自己攜帶餐具,而少用紙餐盒或保麗龍餐具和塑膠湯匙。(延伸閱讀:23期《康健》「免洗餐具毒不完」。
■ 使用電子郵件,重複使用公文封。
■ 回收廢容器,如鐵罐、鋁罐、寶特瓶、玻璃瓶等。先洗淨再回收,可壓縮儘量壓縮。
 
【日常生活】

■ 鍋底的油漬,先用擦嘴的紙巾或丟棄的布擦拭再洗。
■ 用洗米水、煮麵水來洗鍋。
■ 以一半的水加一半的清醋,自製無毒的玻璃清潔劑。
■ 多用手帕擦汗,少用衛生紙、面紙。
■ 穿新衣服之前先下水,除了洗掉漿和表面處理外,還可減少致癌物甲醛的殘留。
■ 下水會掉色的衣服,碰到汗水也會褪色,脫落顏料有致癌可能。
■ 儘量穿天然纖維製品,化學纖維衣物的製作過程對環境有害。
■ 在家盡量使用布尿布,因為紙尿布不易分解,使用過後的紙尿布帶有大量的排泄物,流入地底。
■ 主動設置回收點,方便清潔人員整理。
■ 自備購物袋,減少使用塑膠袋,避免購買過度包裝的產品。

(*資料來源:環保署)

 

圖>http://www.earthsfriends.com/why-recycling-important

原文>http://green.cw.com.tw/Words/wordh3_1.aspx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米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