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 (圖/網路)

夏天出門都要防曬以免曬傷皮膚。不過你對於每天抹在身上的防曬品知多少呢?你知道SPF50和PA+++是代表甚麼意思嗎?你是不是認為選SPF值越高的就是防曬效果越好呢? 敏感肌與痘痘肌該怎麼選對適合自己的防曬品呢?還有還有防曬品應該多久補擦一次呢?

親愛的,如果你對於以上的問題感到霧煞煞,你的肌膚可能面臨危機唷!

要當個聰明的防曬美人,該深入了解一下囉!

(圖/網路)

認識防曬係數SPF

在所有化妝品中,防曬劑是目前唯一效能具有定量化保證的產品,因為理論上所有防曬劑在出廠前,都應經過客觀的效能測定,將其功能指數化,也就是常看見的SPF ( Sun Protection Factor),一般稱為防曬係數。

聽過SPF的人也許很多,但真正了解SPF的人事實上不多,因為坊間充滿了太多錯誤的訊息,如一般專家常建議的將SPF數值乘上10~20,就等於此一防曬劑的保護時間,如SPF 15的產品,在150~300分鐘後需要重新補擦,就是一個明顯的錯誤,而事實上,將SPF視為防曬係數,就是錯誤的開始。

SPF的觀念是德國人 Rodolf Schulze 在二次世界大戰間提出,純粹只在測定防曬劑防止皮膚曬傷﹝曬紅﹞能力,而在1977年國際化粧品大會中建議個國統一測試方法,目前許多歐洲國家、美國、日本、澳洲、南非,都有政府頒布之測定方法,大原則雖然一致,但在使用光源,防曬劑塗抹厚度上,仍小有差異,這也是為何在一些歐洲產品上,有時會同時標示兩種SPF的原因。目前世界各國仍在對測試方法協商當中,以利商品全球化之推廣,但因涉及本位主義,短期內恐怕仍無法真正統一。

(圖/網路)

▲SPF代表什麼?

簡單來說,SPF是指在塗抹防曬劑後,在人工或天然光源照射下,皮膚產生發紅現象所需時間,與不擦防曬劑時所需時間之比值,就是所謂的防曬係數

SPF是Sun Protection Factor的縮寫,是全球公認對紫外線UVB的防護標準,通常後面會標示數字,最多標示SPF50,超過者以SPF50+標示。SPF標示數字越高,表示對UVB的阻隔率越強,SPF30的產品即可阻隔 97%的UVB,對一般人來說已經足夠。

舉例來說,如果原本不擦防曬劑時20分會產生皮膚發紅,塗抹某防曬劑後需2小時才發紅,此防曬劑SPF即為6 (120/20=6)。不過值得特別注意的是防曬劑的作用原理,是藉吸收或反射、折射,來達到減少紫外線進入皮膚,所以SPF所真正代表的是近似過濾紫外線的能力,而非防曬或保護皮膚能力

一般人常視SPF為延長曬傷之能力,而誤以為只要定時重新補充塗抹,即可防止紫外線對皮膚的傷害,其實即使在塗抹防曬劑時,紫外線仍持續而累積的進入皮膚,而在產生一般人所觀察到的曬傷現象前,皮膚在功能及微細結構上,早已產生許多傷害!

▲UVA、 UVB是什麼?

紫外線依據其波長及生物效應,一般分成長波UVA、中波UVB及短波UVC,而在引起皮膚發紅或曬傷上,主要是由中波紫外線所引起,因此SPF主要所代表的還是對中波紫外線(UVB)的過濾及防護力

因為不同波長對皮膚的傷害也不同,長波紫外線(UVA)也許在皮膚曬傷及皮膚癌形成上,不及中波紫外線重要,但仍具有加強輔助中波紫外線之效果。此外長波紫外線由於穿透性較強及作用機轉不同,在皮膚老化、色素形成及過敏反應上,佔有重要地位。在歐美推廣防曬劑其實主要是為了防癌,據統計美國每年死於皮膚癌者高達9000人,然而在東方國家,其實皮膚癌,尤其惡性黑色素瘤,相對稀少。因此我們雖然相信SPF 的重要性,但SPF並非唯一考量。

化妝品界其實也已注意到長波紫外線之重要,也使用類似SPF測定的原則,而開始標定PA、PFA、 IPD、PPD等指數來代表防曬劑對長波紫外線之防護效力,但除日本及澳洲因為有公認測定法外,這些數值常不具公證效力。當然,根據最近消基會的報告,即使是SPF也不一定正確。

PA

PA是Protection Grade of UVA的縮寫,日本厚生省對於紫外線UVA的防護標示標準,可分為PA+、PA++、PA+++三種,+號越多,代表對紫外線UVA的防護力越高。

IPD與PPD

IPD與PPD都是歐洲對紫外線UVA的防護標示,主要是指有擦防曬產品與沒擦防曬產品,對紫外線UVA的防護力比值。IPD是來自Immediate pigment darkening的縮寫,PPD是Persistent pigment darkening的縮寫,都是指延長皮膚接觸到紫外線UVA會曬黑的程度,例如原本沒有擦防曬乳,經過15分鐘就會曬黑的肌膚,擦上IPD10的防曬乳,則可以延長被UVA曬黑的時間為15×10=150分鐘。

自去年夏天起,繼英、美、德、法、加、澳洲、瑞士、瑞典等國,我國也加入紫外線指數﹝UVI﹞播報行列,然而知道紫外線指數其實只測定中波紫外線的人恐怕不多,而長波紫外線之強弱並不像中波紫外線那麼容易受到雲層影響。相同的, SPF也只代表防曬傷係數,而非全面之防曬指標。雖然 SPF 及UVI 並不完美,但仍具重要參考價值。

不過如果您關心的不只是曬傷及皮膚癌,那麼長波紫外線之防護也該列入考慮。不過在目前長波紫外線之測定法尚未統一前,一般消費者只能粗略的根據高SPF、物理性防曬、及特別標示之長波紫外線﹝UVA﹞隔離,來作為選購防曬劑參考。

目前防曬產品成分可以分成物理性防曬以及化學性防曬兩種,所以市面上可以防曬產品有純物理性、純化學性,也有混合物理與化學成分的綜合性防曬。

物理性防曬劑-->敏感性肌膚、異位性肌膚及嬰幼童肌膚

由於穩定不易變質,敏感性肌膚、異位性肌膚及嬰幼童肌膚最佳選擇但物理性防曬劑質地比較厚重、滋潤,使用上會略帶白色的粧感,對於油性肌膚、混合性肌膚、青春痘肌膚或男性使用者來說,並不那麼討喜。

敏感肌則要儘量選擇物理性防曬,如果要用化學性防曬的話,也要堅持找到防滲入效果好的產品,可防堵化學成分進入皮膚造成過敏。

化學防曬劑-->油性、青春痘肌膚

採用結構式共振中和原理,容易會產生許多種不同的衍生化合物,對於敏感性肌膚、異位性肌膚和嬰幼童來說比較不適合。但使用時能讓皮膚保持清爽舒適,不易有油膩感,而且也沒有膚色泛白的問題,深受偏油性、青春痘肌膚者的喜愛。

部份常用的化學防曬成分如IPM、IPP,本來就易致痘,配方中加入許多化學合成酯,風險更大,但不必過度擔心致痘成分,因為防曬中添加的濃度通常不高,相反地,導致冒痘的最大元兇是油膩不透氣的防滲入膜,緊緊把皮膚悶住了,不冒痘也難。

目前在化妝品界,公認的可以有效防禦UVA的成份有如下幾種:

Zinc Oxide(氧化鋅)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Titanium Dioxide (二氧化鈦)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Butyl Methoxydibenzoylmethane(Avobenono,Parsol 1789)
Terephthalylidene Dicamphor sulfonic(Mexoryl sx)    較為穩定的UVA短波過濾劑
Benzophenone-3,也叫oxybenzone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Drometrizole Trisiloxane(Mexory xl)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  前兩種是物理防曬,後幾種為化學防曬
,有些成份必須和其他成份一起使用才可以同時防禦UVA和UVB。而且有的還會存在光穩定性的問題,但是最簡單的挑選方便,也就是來看有沒有以上的這幾種成份。

    目前市場上的防曬產品,幾乎有一半在UVA方面的防護用了Benzophenone-3,也叫oxybenzone,但是防護不是完全到位,也不是絕對安全,防曬黑效果並不佳。

如果您經常有戶外流汗、下水的機會,或是本身肌膚較為敏感、容易長粉刺,建議選擇防曬產品時針對這些特殊需求做選購,常見的英文標示有:Hypoallergenic(低敏感度)、Noncomedogenic(無致粉刺生成成分)、Sweat proof(具抗汗作用)、Waterproof、Water resistant(具防水作用)。

最後,防曬產品要附上完整廠商資料、製造日期、保存期限,由於台灣將防曬產品列為含藥化妝品,不管是進口或國產產品,皆需要經過送審檢定取得相關的認證字號。進口防曬產品必須有「衛署粧輸字號」國產防曬產品也要有「衛署粧製字號」,這些字號是合格防曬產品必備的喔!

還有買之前一定要索取防曬試用品,在耳前(臉頰和耳朵間)皮膚試搽,如果沒有不良反應再購買,以免失誤選錯防曬。

(圖/網路)

關於防曬係數的迷思

Q1.高係數=高風險、 高負擔?

A:錯。係數高低不是那麼重要,關鍵在防曬乳中是否做到「防滲入」。

防曬劑有物理和化學兩類,純物理防曬由於粉粒大,使用後大多卡在毛孔,無滲入風險,即使滲入也不會被身體吸收,但化學性防曬就必須考量防滲入問題。由於化學防曬劑的成分多是化學合成酯或環境荷爾蒙,可能引發過敏性蕁麻疹或皮膚病變,甚至有致癌風險

選用的防曬商品,「SPF係數」介於20到30之間其實就可以了,如果太高可能造成「反效果」;同時,如果長時間曬太陽,別忘了一天內要補充3到4次,才能達 到預期效果!

建議從幾個方向測試產品,保障自身安全:

1.先了解手中的防曬乳是物理性、化學性,或是兩者混合,化學防曬劑比例愈高,防滲入的有效性愈重要。

2.在臉上試搽一點防曬乳,若感覺刺痛,就代表成分滲入皮膚,如果使用的是化學防曬劑,表示廠商沒考慮到防滲入安全問題,應直接從購買清單中刪除。

3.將防曬乳搽在手上,等待15分鐘,確定附著於皮膚後,用噴槍輕噴,如果呈現圓形水珠,表示防曬乳已形成防護膜,能達到防滲入、抗汗作用;但如果噴水後呈白濁狀,甚至隨水流走,表示無法防流失,化學成分也都滲進皮膚了,這種防曬乳最好少碰為妙。

Q2.添加美白、抗老成分的防曬乳最有效?

A:錯。先搽美白或抗老精華、再用防曬乳才是經濟有效的保養之道。

美白、抗老等成分必須深入皮膚才有效,但若使用化學防曬、又考慮到防滲入的安全性問題,額外添加的成分便同時卡在角質層,變得毫無意義。

Q3.防曬在出門前20分鐘搽,否則無效?

A:錯。防曬不管何時搽都有效。

「事實上,防曬有搽就有效」,可能因為早期的產品較為濃稠,需要時間使防曬分布得更均勻,但是現在劑型不斷改良,許多防曬品呈現液狀,就算出門前搽也能迅速附著於皮膚。

不過,對於夏天容易揮汗如雨的人來說,還是提早15分鐘搽比較好,以免一出門就滿頭大汗,順帶也把剛搽上去、沒來得及緊緊附著在皮膚上的防曬統統「洗掉」了。

Q4.去年的防曬今年就沒效了,一定要丟掉?

A:錯。就算是去年的產品也沒關係,只要在有效期限內使用都有效。

美白或抗老化等高機能性活膚成分會因放久而失效,但是單純的防曬產品則不然,只要在使用期限內使用都沒有效力下降之虞,也不因陽光照射而變質;有時放置一段時間後,防曬乳可能有乳化分層、油水分離的現象,但只要味道不變,搖晃後仍可照常使用。

除此之外,部份銷售人員遊說顧客時,宣稱「亞洲人的膚質相近,不適合使用歐美產品」,防曬無國界,世界共同趨勢是劑型愈來愈清爽,就算是歐美商品也未必黏膩厚重,況且許多歐美知名品牌在亞洲都設有專屬實驗室,開發製造適合東方人的商品,不再是非日系產品不可。

Q5.每2小時就應補搽防曬,才能保護皮膚?

A:錯。如非必要,不必時時補搽,以免對皮膚造成負擔。

在防曬流失的情況下,的確每1~2小時就應補搽,但如果一直待在室內,沒有大量流汗、戲水、不斷擦拭的情形,就不須時時補搽防曬,以免愈搽愈厚重,就算是清爽的配方,也會在臉上形成一層又一層防護膜,悶得皮膚透不了氣,反而成為沉重的負擔

【文章引用】

DrSkin  www.drskin.com.tw ◎ 台大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蔡呈芳 醫師

認識防曬係數標示 解開夏日防曬密碼

《康健雜誌》高係數傷肌膚?破解防曬五大迷思

教你如何选择一款品质优秀的防晒产品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米塔 的頭像
    米塔

    自由之丘(ó㉨ò)ノ♡

    米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