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ECMO  圖:自由時報記者李容萍)

說拖垮財政有點嚴重了吧...

誰不希望能救人就救人呢?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葉克膜年耗健保9億 存活率達44%
 

〔記者王昶閔/台北報導〕首份全國性健保葉克膜使用調查報告出爐,根據健保局統計,去年健保因葉克膜支出近九億元新台幣,存活率四成四,平均使用四.二五天但葉克膜權威、台大醫院創傷醫學部主任柯文哲認為,這存活率高得令他很意外,健保局應公布適應症與一年存活率,較能反映真相。

健保局公布數據指出,去年國內共有一千一百二十六人使用葉克膜(不包含自費使用者),平均每人使用天數四.二五天,以點值約○.九四元計算,總醫療費平均近八十萬元,葉克膜費用佔近十五萬元。健保局專委李純馥表示,近年外界認為葉克膜濫用嚴重,有拖垮健保財政隱憂,但根據這份報告,葉克膜使用未超出合理範圍。

數據太高 醫師籲公布一年存活率

「存活率怎麼會這麼高?實在很奇怪。」柯文哲表示,根據國內外現有研究,當葉克膜存活率拉高,使用天數應會變長,健保局數據卻剛好相反,他實在「看不懂」。健保局應公布一年存活率,因若患者被救成植物人或四肢發黑壞死,通常一年內就會死亡,這種存活較無意義。

曾有八歲幼童被葉克膜救回一命,四肢已嚴重發黑壞死;亦有青少女在存活清醒後,雙腿已遭截肢,這類案例均引發葉克膜的倫理議題。柯文哲表示,若是心肌炎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存活率就很,例如新流感H1N1疫情發生時,台大成人患者以葉克膜搶救的存活率高達九成。

李純馥表示,健保局並未針對葉克膜用途,以及存活者後續健康狀況做進一步分析。葉克膜都是用來搶救生命,不救就會死,存活者難免會有後遺症,不能因此就說是浪費。(自由時報2011-6-30)

 

↓ CPR vs ECMO 緊急急救程序

( 資料來源:柯文哲醫師,2008/07/17 聯合報整理 )

 

葉克膜(ECMO)簡介

引用:大紀元新聞網  作者﹕國軍桃園總醫院心臟外科 蔡弦霖體循師

「葉克膜」是一套冷冰冰的醫療儀器,全名是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or,中文翻譯為「體外膜氧合」,又名「體外維生系統」,英文縮寫「ECMO」,直接音譯就是「葉克膜」。


葉克膜是一種體外循環的醫療輔助器,也就是人工心臟和人工肺臟的組合體適合用於心臟手術後心衰竭、急性心肌炎、急性肺栓塞、急性心肌梗塞、心因性休克、呼吸窘迫症等急重症病患為主。但癌症末期、惡性腫瘤、後天免疫缺乏症,或合併多器官衰竭的病人並不適用因為葉克膜裝機後,關鍵在於讓心、肺臟可以部分或完全休息,降低心臟負荷,靜待心肺功能自行修復,或器官移植的機會。換言之,「葉克膜」只能維持住病患生命跡象,等病情有起色時,不需依賴「葉克膜」維持,即可予以拔除,但無法治癒疾病。

1972年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教授勞勃巴列(Robert H.Bartlett)是全球第一個使用葉克膜的醫師。台灣雖遲至1994年才跟進,至今也迅速累積上千名案例,高居全球第二。由於台灣的操作技術自成體系,研發出不少臨床專業的療法,勞勃巴列也曾特地來台交換心得。

葉克膜一炮而紅後,更多家屬要求醫院裝置葉克膜為親人救命,而技術已超越國際水準的台灣,成功存活率也只占三、四成。由此可見葉克膜並非萬能,儘管其「任勞任怨」,仍有其侷限性。雖有裝機長達半年的案例,但不可否認,裝機時間愈長,出現併發症機率愈高,癒後也愈不利;甚至有併發氣胸、血栓等風險,不少急重症病患裝機後宣告不治,仍占多數比例。

葉克膜常使用在急救、搶救生命這種時間限制下,往往醫療團隊在一瞬間得決定裝機與否,葉克膜就像在「扮演上帝的角色」,而醫療團隊就像是「向上帝買時間」 、 「與死神拔河」,為醫療團隊爭取更多時間,作進一步診斷和治療。

台大醫院外科醫師柯文哲表示:「該不該裝葉克膜?目前仍很兩難。」因此,台灣健保制度定義出葉克膜裝機原則,就是評估個案心肺功能需為可恢復者,或是「急性心肺衰竭」的急重症病患,暫時取代其心、肺功能而爭取搶救時間者,優先裝機;反之,若已確立病情屬不可恢復、即使裝機後仍無法存活,或將來不適合接受心肺移植者,即不適予裝機。

國軍桃園總醫院心臟外科主任劉光益表示:「葉克膜裝機後,心肺功能什麼時候會恢復?如同爬山,要爬上去才看得到!能否完全恢復?任誰也不敢保證。」所以,與其說葉克膜是「高科技」,還不如說是「高經濟」,健保承擔了費用支出,才使台灣人民有機會使用這種昂貴的醫療儀器。

arrow
arrow

    米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